Thursday, April 27, 2017

67善友之家2017年4月正念禅修班 67 Kalyanamitra 2017 April Mindfulness Meditation Class

第一堂课 Lesson 1


第二堂课(一) Lesson 2a


第二堂课(二) Lesson 2b


第三堂课(一) Lesson 3a


第三堂课(二) Lesson 3b


第四堂课(一)  Lesson 4a


第四堂课(二)  Lesson 4b


Wednesday, April 26, 2017

Briefing about the "Introduction to Mindfulness Meditation" class in Hokkien “正念禅修入门"课程介绍(福建话)

Introductory remark 开场白


What i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its benefit? 什么是正念禅修和它的好处?


What will we learn in the 8 lessons? 八堂课我们学习什么?


Do's and Don'ts 该注意的事项


Sharing from former participants 旧学员分享



Sunday, April 23, 2017

17th Special Retreat (29/11/2015 - 28/1/2016) at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er (Burmese - English)

Part 1



The complete mp3 files also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following link: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_KnhTwq1e1vRGZVWDFxQWtvd0U



17th Special Retreat Part 5 (29/11/2015 - 28/1/2016) at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er (Burmese - English)


17th Special Retreat Part 4 (29/11/2015 - 28/1/2016) at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er (Burmese - English)


17th Special Retreat Part 3 (29/11/2015 - 28/1/2016) at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er (Burmese - English)


17th Special Retreat Part 2 (29/11/2015 - 28/1/2016) at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er (Burmese - English)


17th Special Retreat Part 1 (29/11/2015 - 28/1/2016) at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er (Burmese - English)


Tuesday, April 18, 2017

Zu-Yin Meditation Forest 祖印禅林

Map to Zu-Yin Meditation Forest 通往祖印禅林的地图


谷歌地图Google map: https://goo.gl/maps/sshQd67YHL72






Main Hall 大殿 







The Surrounding 大殿的四周








Monday, April 10, 2017

五根 The Five Controlling Faculties


9 五根

在修習毗婆舍那禪法,五根的平衡技巧是很重要的。當你去長期禪修,這會是很實在的。因為心力變得更強,心理機能也激發的更有好。它就像當一部車變的更有力,能跑的更快,你必需把車控制的好些,否則你可能要離開行駛區間,因為操作過於複雜。

■ 五根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定義。當我們說「控制機能(controlling faculties)」,我們指的是五種控制根能:
1.信
2.精進
3.正念
4.定
5.智慧
「控制根能」指的是對心運用控制力,或者是心力。如同開車的譬喻,因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控制要操做,方向盤控制你要去的方向,油門控制你要跑多快,諸如此類。
在這五根中,主要的控制根是正念。提供一個觀念,這怎麼運作的,我先講一個線型、或循序漸進式的關係。當你入門時,你必需對修行法門有信心。否則的話,你沒辦法起修的。信心是來自清淨心,以及修行的法益。當你有足夠的信心來禪修,你會勇猛精進。努力在修行中可以被考量為精進根。當你練習充裕的時,正念會生起。當正念現起,它會持續、會專注。當注意力集中,我們說它是集中覺知 (concentrated awareness) 在目標上。這個就是我們所稱的定力。當集中覺知專注在真實法,當經驗起作用,它就好像是強光打在目標上,你可以如實見到它。當它能領悟真實法的理解或智慧,那就是內觀智慧或者是慧力。
當有理解力、獲得智慧,信心會更增強,因此我們能夠投入更多精力修行。精進力更強,更多正念會生起,就更能專注在目標,諸如此類,直到你獲更多內觀智慧。它就像繞圓圈打轉,來增加速度。
在開始時,它攸關著信心以及精進力。不太需要平衡,較多奮發心。修一段時間後,禪修就變得多在精進根及定根的平衡上。當我們說「平衡諸根」,我們講的通常是(第一組)平衡信根及慧根,(第二組) 精進根及定根。平衡信心及智慧較常發生在初學階段,因為真正的智慧還沒生起。它算是比較基礎、較淺的階段。現起的智慧是較理論性、較世俗性的。信心也並非來自智慧以及修行經驗,它只是從思考或信仰而來。
在佛教國家,信心來自文化背景及 (家庭) 父母親的影響力。人可能盲從出家人的勸告。這是有危險性,我們並不建議這麼做。教法可能不全然正確,有受欺騙的可能性。因此,應該三思而行。相反的,沒有基本的信仰及信心,如同那些非佛教國家的人,那裡的人較具知性,因為缺乏信心,會起疑。
許多心靈信仰的現象是無法用思考來揣測。每個人應該嘗試在一段長時間內,體證一種方法,來尋找自己。如果這個方法適合你,那就會有進步。如果你只是想啊想,尋找要百分之百確定、保證,那你不會真的坐下來認真修行,也不會有什麼結果。

■ 定根及精進根

當你開始禪修,心的控制機能會變強。當這種狀況出現,在禪修時的主要關切點,將會是在平衡精進根與定根。
說「平衡」是什麼意思?當我說,「心是平衡的」,它指的是心是在有正念狀態;那時心所在處,是正念最理想的功能。當心不能恰當地平衡時,有一根機能過強,另一根的機能則過弱。這是以「機能」比例調和來描繪五根。當你說定根過強,這也意味著精進根不夠,反之亦然。
儘管如此,在實修時,它並不是能夠來計量估算。它是依個人經驗心意識狀態(來做判斷的)成份較大。
在此提供一個較好的觀念。當我們談到精進根,我們指的是正念的主動性。精進根過動,反之定根就偏靜。當禪修者的心最理想的狀態,這個意思是,他很容易就能跟著禪修目標,譬如上、下。在那個當下,心也能主動地觀正在進行的現象。
當精進根過強,定根過弱,心就會過動。它就像當你很興奮時,你努力地去跟腹部上、下,但是你就是跟的不太好,因為心有跳開的傾向,這指的是起念頭或散亂。它不能緊跟著目標,因能定根太弱。
如果是定根過強,那禪修者(心)停留在同一個目標上過久。心不生波動,但是你觀不到什麼。它只是定定的、維持在那裡,不主動去觀照,不跟著週遭現象移轉。最後它會變得很安靜、安穩,然後心就空掉,你就睡著了。我們並不建議偏定或者偏進。當偏向一方,心就不會穩定。
如果這個進程持續下去,偏定的結局是昏沈、睡眠;反之,精進根過強會導致散亂、躁動。明智的做法是,當你注意到正念的功能運作不太理想,就要努力去平衡它。
在禪修剛開始的時候,平衡問題不大,因為定力不太好,慧力也不太強,那時會有的只是精力。那要努力有正念。精進像推動力,非常努力地保持正念。那問題是,要多去努力推呢?

要用多少精力?

這個問題去控制精力的投入量。當你太用力,你的正念會脫軌,你會變過於繃緊。相反的,如果你不夠努力,你會掉進昏沈、睡眠。因此,會有一個最理想的臨界點,靠著足夠的努力,你就能達到正念最理想的狀態。再說一次,這是要從經驗去學習。有些人逼的太緊,變的緊繃,虛弱多病。有些人則是太懶散,只是期望它自己運轉得好好的。那當然不會有進步。
以正確的方法來禪修,長時間推動自己,心的機能、心力終究會變強。定力最後會生起,那就是正念和平衡變成最緊要的時候。換句話說,心變得更有力,定力及其他根能變得更強烈。

那會怎麼樣呢?

有些現象會發生。當精力過強,心力過於旺盛,心理能量引起激烈反應。沒有正念的話,它會變得不平衡,你會發現睡不著。你的心生氣勃勃的。你或許能跟腹部上、下,可是沒辦法沈進去。這種狀況出現時,譬如當你正在觀痛。觀一段時間,心變得很激烈,很活躍,因為你需要很多能量才能面對痛。痛過之後,身體可能很累,可是心可精神的很。一點也沒昏沈睡眠在。
儘管如此,當你想回去觀腹部上、下,你或許能跟,但沒辦法滲透、沉不下去。心是飄浮在上頭。它不想進去,生氣勃勃的。此外,當你想上床睡覺,卻睡不著,翻來又覆去。偏定的現象很多是發生在學過止禪的人,或者是那些禪修時,放太多力在專注上。會發生的是,心反反覆覆走進很靜、很安穩的狀態!在那個當下,會有某些程度的沈溺在,它只是定定的在那裡。你可以坐很久,但是沒辦法滲透進去。心不太能跟上所有身心過程的細節。也不會有任何痛出現。有時,甚至影像生起,並且持續一段長時間。這個狀況是停塞住了。因此,當這種現象發生,要把心平衡過來。
這種平衡並不是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容易。有時要花點時間,來平衡心力,因為在這個時期,定力的心理覺知,它的運作深受(惰性)動能的影響。許多天的禪修才能奠定這種動量,直到它飄流向某一方。當這個發生之前,你可能無法控制作用的整個力道。因此,你要花點時間使它改變方向、平衡它。

■ 如何平衡五根?

1.用對型態的正念

有兩種方式可以平衡五根。其一是,增進某一根,那另一個就減少它。比較安全的做法是把它減低,放輕鬆點,慢下來,因為你並不知道它的走向。首先,你必須先確定,哪一邊是過多?哪一邊是過少?沒有經驗的話,這個不太容易的。你只知道你的心卡住了,它變緊了。當這種現象出現,你又不太確定,那只要放鬆,放鬆諸根,把控制的事放下。當然,如果你可以辨認狀況,你可以增強過少的那個機能,當你調高它,那個根的機能會繼續增強。
讓我們細想一些方法來平衡五根。首先,你所運用的正念是哪一類型?你是如何運用它的呢?增加精力是種較強烈的觀照。讓你的心清明、敏銳並積極地觀照。譬如,如果你覺得有點睏,那就是缺乏精力,那你必需要調高精力。你或許會默唸「睏、睏、睏」,但可能不管用。如果你慢慢默唸「ㄎ-ㄨ-ㄣヽ、ㄎ-ㄨ-ㄣヽ」那更慘。這時你要唸很快。就好像機關槍掃射一樣。另一個狀況,當痛生起,你需很多能量。缺乏精力,你就無法面對它。那你該怎麼辦呢?你默唸「痛、痛、痛」,但有時就是不靈光。你要唸很快。就好像機關槍掃射一樣。那精力就會主動生起,正念得比平衡,你就可以放開它了。
當然,反之當精力過盛,你必需加些定根機能。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要用太猛的觀照,你要溫溫吞吞地觀照。譬如,你的心過動。你精力過於充沛,但是沉不下去。有某種騷動因素在心裡。當你唸「上、下,上、下,…」,你的心好像飄浮在頂端。因此,你不要太用力。只要放鬆,讓現象自己來出現,只要輕輕地觀「上、下」。你想都不要去想怎麼去調高定力,或者「結果會怎樣」…之類事。
有些人非常目標導向,把自己逼的緊緊的。他們耗了太多精力。他們只需要休息、放鬆並等著看出現了什麼現象。如果沒有發生什麼,那你可以告訴自己,至少你心裡頭有點平穩、寧靜。因此,你只要坐著並放鬆。然後,當你發現它令人滿意地恰恰好,你就只要跟著它,當所有的現象都很舒適、平和、宜人,你也沒期望太多,那心自然會沉入並緊跟目標。
要記得,定力跟精進力的平衡會到來,那時你只要持續那種(已達成的)程度。譬如,如果你昏沈睡眠太多,你就要推進精進力來獲進展。但是,你不要老是推著不放。你只要推到最理想狀態的臨界點。如果你推過了頭,它就會變成精力過盛。
同樣的,當你發現自己精進力過高,你就要放鬆,達到那個臨界點,就是你可以安住於目標。一旦平衡了,你只要維持那個水平。就不要再放鬆了。再放鬆下去,你會睡著。
因此,事情不單只是放鬆或調高精力,重點在知道要調多高?要放多少?會有一個平衡點,當它安置在那個水平,你就只需平靜地來持續這個狀態。

2.主導式的覺知和無抉擇性覺知

有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平衡五根。我們說過有兩種型態的正念。一種是主導式的覺知,另一種是無抉擇性的覺知。主導式的覺知是當我們尋求目標,主動動手找上它,緊追著目標,主動地觀它。在學習初期,這種方式,當定根及念根都還弱的時候是需要的。當你推著它緊跟目標,進展就快些。
當你坐禪時,你必需以正念緊跟著上、下。上、下沒了,你必需推它去觀坐、觸的感受。這種叫主導式的覺知-主導正念。
另一種類型是無抉擇性覺知。這意味著,你並不需特別地去選擇目標來觀。你只靜靜地坐,維持鎮靜安穩,看著現象來來去去。這種方式相當好用,特別是對那些老是抓持不放、推的緊、又想在短期間得好的結果的人。那你會發現心偏執攫取。當這種現象出現,你就告訴心要放下,因為當精力過盛,它會變得很強烈,開展成為貪愛。你只需要放鬆,不要憂心任何事。甚至不要管你或許會失去正念,你真的需要放鬆精力。當你這麼做,正念自然會調適下來,但是或許要花點時間。
為什麼需要時間?第一,如果你放鬆,用無抉擇性覺知,你會恐懼沒有進展,失去禪修,不再有正念。因為你執著觀照,執著精進要有正念,結果一直繃緊緊的。但是如果你能放下、不管它,只要放鬆;之後偶而檢查一下,確定覺照、正念還在,雖然你已任由它去,正念會更容易、更平穩地調適下來。過一段時間,心會更開放、放鬆。當正念調適到一個平穩狀態,要是你想推的話,你就可以推了,也不會生起緊繃。這個是我們所謂的「無抉擇性覺知」。
這種無抉擇性覺知,經常發生在較高的層次。這是因為當修行變得更進步,禪修目標有時會變得更不規則。當上、下變得非常微細,你努力去觀它,許多目標如情緒、痛、覺受等可能會生起,很難釘在一個特定目標觀照(也就是說,使用無抉擇性覺知時,禪修者同時觀照許多目標。當然,標號也用不上了)。也可能很多目標生滅快速,你觀不到特定的一個目標,就可以用它來做替代性觀法。你是可以嘗試(去找特定目標),但是你那種意圖性的觀法太慢了。
因此,你只要維持這種「一點式(觀整體)」的覺知,去觀照來來去去的現象。通常,在這個階段,它只是種純然覺知心意識。如果你能夠持續,正念會變得很穩。再說一次,這是另一型的無抉擇性覺知。無抉擇性覺知定力的奠定不太快,但是很穩固。

3.其他平衡方式

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平衡諸根。第一種是用姿勢(威儀)。某些姿勢跟特定的目標及根能有關連。譬如說,行禪跟增強精力有關,當禪修者走動時,他是主動的。再者,要跟上移動的腳步,心要充滿活力。因此,行禪較容易克服昏沉睡眠。
相反的,坐禪較能引導專注力,因為全身如如不動,而且腹部上、下是種自然的過程。我們不需要控制呼吸,因為我們要專心致志的。因此,只要觀上、下,它較能使心靜下來。由此,調整坐禪與行禪的時間分配,是可以平衡諸根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坐禪跟行禪的時間一樣長。如果你坐了段長時間,就有調高定根的傾向。另一方面,如果你經行太多,那精進根就有過高的傾向。儘管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記得一個觀念:這裡時間指的是心力分配,而不是實質的時間。如果你說你要調高精進力,你從而走超過一個小時或許兩個小時,精力的確會增加,但是它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你會變的很累。這裡主要講的,事實上是心的機能本身。
你並不一定要變換姿勢來調整根能。如我所說,主導式覺知等也可以調高精進力。因此,改變坐姿或者時間分配,是種較粗糙的作法。
有些目標能夠引發而產生精進根或定根。讓我們來做個比較,譬如,觀腹部上、下及觀坐、觸。在這兩組,坐、觸有助於精進根的生起,而非定根。這是因為坐、觸並不是移動的活動,你真得生起精根,推動心去觀坐及各個觸點的覺受。
相反的,上、下有助於增強觀照的動能及持續,因此坐一會兒,心就會建立動能,更加綿密,你不需要費勁去跟它。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很睏時,觀坐及許多觸點會較恰當,會提生精根而非定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用上、下來作主要的禪修目標,它們比坐、觸較適於提生定根。用坐、觸有助於獲許多其他覺受,因此它算是較散漫的。當你觀上、下,就好像跟著一個會移動的點。你能夠專注這個移動點夠久,定力就能奠定。
另一方面,痛能生起更多精力。如果你能以純意識觀它,它是有助於生起定根,因為純意識從所有其他的感官目標引退,只運轉到心裡去。
如果禪修者無法用觀禪目標來平衡諸根,那也可以訴諸其他禪觀,譬如用止禪。如果你沉溺於昏沈、睡眠,你可以感受光、或者用背誦來激勵心。止禪有其他的業處,如十遍(觀想)或者甚至是安般觀呼吸。後述這些是較能引導、使心平靜下來。

■ 五根的平衡是動態的

平衡五根不是靜態的。事實上,它是十足動態性的。就好像我們踩腳踏車上坡。你需要平衡,你必需投入更多努力。你要握著把手不放,那你才不會摔下來。運用這個原則,在我們禪修時平衡五根。為什麼?因為當我們進步,心力必須均衡地增加。禪修進步,老實說,是所有心理根能的增強。因此,你禪修要進步,你將必需要好好努力。爬的愈高,要更努力。並不是嚇人的,屆時那也要有個相當程度的正念。此外,精力經常可以自動出現。不過,當你進步時你仍需增強精進力,因為不同類型的禪修目標生起,會變更微細,更難觀照。就苦而言,它們也可能更恐怖。
所以,你將必需要不斷維持精進力的提升,否則你無法處理那些目標。有時它們是那麼的微細、愉悅,很容易起執著。因此,你真得要運用很多精力來面對它們,直到你達到一個境界,那時精力充沛,你就可以超越過所有的念頭及目標。可是,如果只是精進力或者是心力增加,定力仍不夠保持平靜,心會變得很不平衡,會過動或者精力太高。因此,你還是要把定力一起調高。在進階禪修,心要在更平靜、寧靜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謂「進階毗婆舍那禪心意識」。

■ 當我們禪修進步

毗婆舍那心意識是如實知見種種現象法;接受它、放下它。也意味著要能觀它、理解它,超越我們對它的執著,要超脫於它們。當我們禪修進步時,目標會變得更細、更深奧。因此,你必須要能夠逮到它們並觀照它們。如果心並不在當下,那你就無法獲得智慧,證達最後的解脫。當我們可以做到時,心會有相當的動能。我們因此能引導它走更遠,遠到一個地方,在那裡心非常安穩、平和。在那同時,它就毫無困難,能觀照所有的目標,它們是如何生起消失。帶著深厚定力,及對無常本質的深度理解,心變得很平和。如果我們對觀禪所培育出的東西有任何看法的話,那應該就是這個。
觀禪意識心的狀態,就是五根高度開展並平衡處。當這種狀況出現,精進根是如此地強,當你禪坐,你能這樣坐上幾個小時也沒問題。精進力及正念充分的開展。心自己能觀所有分毫微細物。定力呈現,正念得以維繫在一個專注的狀態。同時,定力會讓心深入禪修目標,一段長時間。觀照好像它自己在運作,並且持續加深、加厚,全然自動,直到它達到那一處,在那裡它貫穿所有的身心過程,見到智慧。
可是有時,在那種狀況出現前,心就脫離,也就是說要不是偏定,就是精進力過盛。這是因為不同的因緣條件,也因為正念不夠強、不夠穩。這種狀況,我們就必需採取適當措施,來平衡五根。
這個解釋,能給你對平衡五根有一個簡單明瞭的理解。平衡五根可以看待為心念處,你可以藉以觀察所有的微細的起心動念。

原作者:  Venerable Sujiva,金如是 譯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http://www.buddhason.org/books/Mahasi_Vipassana/9

Friday, April 7, 2017

Bhante Sujiva Talks Dec 2003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有华语翻译)


Bhante Sujiva's talks in 2006 CD 1 & 2


Bhante Sujiva's talks in 2006 CD 3


Bhante Sujiva's talks in 2006 CD 4


Bhante Sujiva's Talks in Germany


The Four Noble Truths By Sayadaw Ven U Silananda


The Silavanta Sutta By Ven U Silananda


The Rahula Sutta By Ven U Silananda


Sayadaw U Silananda Special Retreat 1998 at Tathagata Meditation Center (TMC)


Special Retreat Fall 2000 Dhamma Talks by by Venerable U Silananda


Sayadaw U Jotika

A Map of the Journey books and talks can be downloaded here: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_KnhTwq1e1vbk5zdENfVXZxalU



恰宓禅师 内观禅修开示 (中文翻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