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0, 2017

五根 The Five Controlling Faculties


9 五根

在修習毗婆舍那禪法,五根的平衡技巧是很重要的。當你去長期禪修,這會是很實在的。因為心力變得更強,心理機能也激發的更有好。它就像當一部車變的更有力,能跑的更快,你必需把車控制的好些,否則你可能要離開行駛區間,因為操作過於複雜。

■ 五根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定義。當我們說「控制機能(controlling faculties)」,我們指的是五種控制根能:
1.信
2.精進
3.正念
4.定
5.智慧
「控制根能」指的是對心運用控制力,或者是心力。如同開車的譬喻,因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控制要操做,方向盤控制你要去的方向,油門控制你要跑多快,諸如此類。
在這五根中,主要的控制根是正念。提供一個觀念,這怎麼運作的,我先講一個線型、或循序漸進式的關係。當你入門時,你必需對修行法門有信心。否則的話,你沒辦法起修的。信心是來自清淨心,以及修行的法益。當你有足夠的信心來禪修,你會勇猛精進。努力在修行中可以被考量為精進根。當你練習充裕的時,正念會生起。當正念現起,它會持續、會專注。當注意力集中,我們說它是集中覺知 (concentrated awareness) 在目標上。這個就是我們所稱的定力。當集中覺知專注在真實法,當經驗起作用,它就好像是強光打在目標上,你可以如實見到它。當它能領悟真實法的理解或智慧,那就是內觀智慧或者是慧力。
當有理解力、獲得智慧,信心會更增強,因此我們能夠投入更多精力修行。精進力更強,更多正念會生起,就更能專注在目標,諸如此類,直到你獲更多內觀智慧。它就像繞圓圈打轉,來增加速度。
在開始時,它攸關著信心以及精進力。不太需要平衡,較多奮發心。修一段時間後,禪修就變得多在精進根及定根的平衡上。當我們說「平衡諸根」,我們講的通常是(第一組)平衡信根及慧根,(第二組) 精進根及定根。平衡信心及智慧較常發生在初學階段,因為真正的智慧還沒生起。它算是比較基礎、較淺的階段。現起的智慧是較理論性、較世俗性的。信心也並非來自智慧以及修行經驗,它只是從思考或信仰而來。
在佛教國家,信心來自文化背景及 (家庭) 父母親的影響力。人可能盲從出家人的勸告。這是有危險性,我們並不建議這麼做。教法可能不全然正確,有受欺騙的可能性。因此,應該三思而行。相反的,沒有基本的信仰及信心,如同那些非佛教國家的人,那裡的人較具知性,因為缺乏信心,會起疑。
許多心靈信仰的現象是無法用思考來揣測。每個人應該嘗試在一段長時間內,體證一種方法,來尋找自己。如果這個方法適合你,那就會有進步。如果你只是想啊想,尋找要百分之百確定、保證,那你不會真的坐下來認真修行,也不會有什麼結果。

■ 定根及精進根

當你開始禪修,心的控制機能會變強。當這種狀況出現,在禪修時的主要關切點,將會是在平衡精進根與定根。
說「平衡」是什麼意思?當我說,「心是平衡的」,它指的是心是在有正念狀態;那時心所在處,是正念最理想的功能。當心不能恰當地平衡時,有一根機能過強,另一根的機能則過弱。這是以「機能」比例調和來描繪五根。當你說定根過強,這也意味著精進根不夠,反之亦然。
儘管如此,在實修時,它並不是能夠來計量估算。它是依個人經驗心意識狀態(來做判斷的)成份較大。
在此提供一個較好的觀念。當我們談到精進根,我們指的是正念的主動性。精進根過動,反之定根就偏靜。當禪修者的心最理想的狀態,這個意思是,他很容易就能跟著禪修目標,譬如上、下。在那個當下,心也能主動地觀正在進行的現象。
當精進根過強,定根過弱,心就會過動。它就像當你很興奮時,你努力地去跟腹部上、下,但是你就是跟的不太好,因為心有跳開的傾向,這指的是起念頭或散亂。它不能緊跟著目標,因能定根太弱。
如果是定根過強,那禪修者(心)停留在同一個目標上過久。心不生波動,但是你觀不到什麼。它只是定定的、維持在那裡,不主動去觀照,不跟著週遭現象移轉。最後它會變得很安靜、安穩,然後心就空掉,你就睡著了。我們並不建議偏定或者偏進。當偏向一方,心就不會穩定。
如果這個進程持續下去,偏定的結局是昏沈、睡眠;反之,精進根過強會導致散亂、躁動。明智的做法是,當你注意到正念的功能運作不太理想,就要努力去平衡它。
在禪修剛開始的時候,平衡問題不大,因為定力不太好,慧力也不太強,那時會有的只是精力。那要努力有正念。精進像推動力,非常努力地保持正念。那問題是,要多去努力推呢?

要用多少精力?

這個問題去控制精力的投入量。當你太用力,你的正念會脫軌,你會變過於繃緊。相反的,如果你不夠努力,你會掉進昏沈、睡眠。因此,會有一個最理想的臨界點,靠著足夠的努力,你就能達到正念最理想的狀態。再說一次,這是要從經驗去學習。有些人逼的太緊,變的緊繃,虛弱多病。有些人則是太懶散,只是期望它自己運轉得好好的。那當然不會有進步。
以正確的方法來禪修,長時間推動自己,心的機能、心力終究會變強。定力最後會生起,那就是正念和平衡變成最緊要的時候。換句話說,心變得更有力,定力及其他根能變得更強烈。

那會怎麼樣呢?

有些現象會發生。當精力過強,心力過於旺盛,心理能量引起激烈反應。沒有正念的話,它會變得不平衡,你會發現睡不著。你的心生氣勃勃的。你或許能跟腹部上、下,可是沒辦法沈進去。這種狀況出現時,譬如當你正在觀痛。觀一段時間,心變得很激烈,很活躍,因為你需要很多能量才能面對痛。痛過之後,身體可能很累,可是心可精神的很。一點也沒昏沈睡眠在。
儘管如此,當你想回去觀腹部上、下,你或許能跟,但沒辦法滲透、沉不下去。心是飄浮在上頭。它不想進去,生氣勃勃的。此外,當你想上床睡覺,卻睡不著,翻來又覆去。偏定的現象很多是發生在學過止禪的人,或者是那些禪修時,放太多力在專注上。會發生的是,心反反覆覆走進很靜、很安穩的狀態!在那個當下,會有某些程度的沈溺在,它只是定定的在那裡。你可以坐很久,但是沒辦法滲透進去。心不太能跟上所有身心過程的細節。也不會有任何痛出現。有時,甚至影像生起,並且持續一段長時間。這個狀況是停塞住了。因此,當這種現象發生,要把心平衡過來。
這種平衡並不是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容易。有時要花點時間,來平衡心力,因為在這個時期,定力的心理覺知,它的運作深受(惰性)動能的影響。許多天的禪修才能奠定這種動量,直到它飄流向某一方。當這個發生之前,你可能無法控制作用的整個力道。因此,你要花點時間使它改變方向、平衡它。

■ 如何平衡五根?

1.用對型態的正念

有兩種方式可以平衡五根。其一是,增進某一根,那另一個就減少它。比較安全的做法是把它減低,放輕鬆點,慢下來,因為你並不知道它的走向。首先,你必須先確定,哪一邊是過多?哪一邊是過少?沒有經驗的話,這個不太容易的。你只知道你的心卡住了,它變緊了。當這種現象出現,你又不太確定,那只要放鬆,放鬆諸根,把控制的事放下。當然,如果你可以辨認狀況,你可以增強過少的那個機能,當你調高它,那個根的機能會繼續增強。
讓我們細想一些方法來平衡五根。首先,你所運用的正念是哪一類型?你是如何運用它的呢?增加精力是種較強烈的觀照。讓你的心清明、敏銳並積極地觀照。譬如,如果你覺得有點睏,那就是缺乏精力,那你必需要調高精力。你或許會默唸「睏、睏、睏」,但可能不管用。如果你慢慢默唸「ㄎ-ㄨ-ㄣヽ、ㄎ-ㄨ-ㄣヽ」那更慘。這時你要唸很快。就好像機關槍掃射一樣。另一個狀況,當痛生起,你需很多能量。缺乏精力,你就無法面對它。那你該怎麼辦呢?你默唸「痛、痛、痛」,但有時就是不靈光。你要唸很快。就好像機關槍掃射一樣。那精力就會主動生起,正念得比平衡,你就可以放開它了。
當然,反之當精力過盛,你必需加些定根機能。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要用太猛的觀照,你要溫溫吞吞地觀照。譬如,你的心過動。你精力過於充沛,但是沉不下去。有某種騷動因素在心裡。當你唸「上、下,上、下,…」,你的心好像飄浮在頂端。因此,你不要太用力。只要放鬆,讓現象自己來出現,只要輕輕地觀「上、下」。你想都不要去想怎麼去調高定力,或者「結果會怎樣」…之類事。
有些人非常目標導向,把自己逼的緊緊的。他們耗了太多精力。他們只需要休息、放鬆並等著看出現了什麼現象。如果沒有發生什麼,那你可以告訴自己,至少你心裡頭有點平穩、寧靜。因此,你只要坐著並放鬆。然後,當你發現它令人滿意地恰恰好,你就只要跟著它,當所有的現象都很舒適、平和、宜人,你也沒期望太多,那心自然會沉入並緊跟目標。
要記得,定力跟精進力的平衡會到來,那時你只要持續那種(已達成的)程度。譬如,如果你昏沈睡眠太多,你就要推進精進力來獲進展。但是,你不要老是推著不放。你只要推到最理想狀態的臨界點。如果你推過了頭,它就會變成精力過盛。
同樣的,當你發現自己精進力過高,你就要放鬆,達到那個臨界點,就是你可以安住於目標。一旦平衡了,你只要維持那個水平。就不要再放鬆了。再放鬆下去,你會睡著。
因此,事情不單只是放鬆或調高精力,重點在知道要調多高?要放多少?會有一個平衡點,當它安置在那個水平,你就只需平靜地來持續這個狀態。

2.主導式的覺知和無抉擇性覺知

有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平衡五根。我們說過有兩種型態的正念。一種是主導式的覺知,另一種是無抉擇性的覺知。主導式的覺知是當我們尋求目標,主動動手找上它,緊追著目標,主動地觀它。在學習初期,這種方式,當定根及念根都還弱的時候是需要的。當你推著它緊跟目標,進展就快些。
當你坐禪時,你必需以正念緊跟著上、下。上、下沒了,你必需推它去觀坐、觸的感受。這種叫主導式的覺知-主導正念。
另一種類型是無抉擇性覺知。這意味著,你並不需特別地去選擇目標來觀。你只靜靜地坐,維持鎮靜安穩,看著現象來來去去。這種方式相當好用,特別是對那些老是抓持不放、推的緊、又想在短期間得好的結果的人。那你會發現心偏執攫取。當這種現象出現,你就告訴心要放下,因為當精力過盛,它會變得很強烈,開展成為貪愛。你只需要放鬆,不要憂心任何事。甚至不要管你或許會失去正念,你真的需要放鬆精力。當你這麼做,正念自然會調適下來,但是或許要花點時間。
為什麼需要時間?第一,如果你放鬆,用無抉擇性覺知,你會恐懼沒有進展,失去禪修,不再有正念。因為你執著觀照,執著精進要有正念,結果一直繃緊緊的。但是如果你能放下、不管它,只要放鬆;之後偶而檢查一下,確定覺照、正念還在,雖然你已任由它去,正念會更容易、更平穩地調適下來。過一段時間,心會更開放、放鬆。當正念調適到一個平穩狀態,要是你想推的話,你就可以推了,也不會生起緊繃。這個是我們所謂的「無抉擇性覺知」。
這種無抉擇性覺知,經常發生在較高的層次。這是因為當修行變得更進步,禪修目標有時會變得更不規則。當上、下變得非常微細,你努力去觀它,許多目標如情緒、痛、覺受等可能會生起,很難釘在一個特定目標觀照(也就是說,使用無抉擇性覺知時,禪修者同時觀照許多目標。當然,標號也用不上了)。也可能很多目標生滅快速,你觀不到特定的一個目標,就可以用它來做替代性觀法。你是可以嘗試(去找特定目標),但是你那種意圖性的觀法太慢了。
因此,你只要維持這種「一點式(觀整體)」的覺知,去觀照來來去去的現象。通常,在這個階段,它只是種純然覺知心意識。如果你能夠持續,正念會變得很穩。再說一次,這是另一型的無抉擇性覺知。無抉擇性覺知定力的奠定不太快,但是很穩固。

3.其他平衡方式

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平衡諸根。第一種是用姿勢(威儀)。某些姿勢跟特定的目標及根能有關連。譬如說,行禪跟增強精力有關,當禪修者走動時,他是主動的。再者,要跟上移動的腳步,心要充滿活力。因此,行禪較容易克服昏沉睡眠。
相反的,坐禪較能引導專注力,因為全身如如不動,而且腹部上、下是種自然的過程。我們不需要控制呼吸,因為我們要專心致志的。因此,只要觀上、下,它較能使心靜下來。由此,調整坐禪與行禪的時間分配,是可以平衡諸根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坐禪跟行禪的時間一樣長。如果你坐了段長時間,就有調高定根的傾向。另一方面,如果你經行太多,那精進根就有過高的傾向。儘管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記得一個觀念:這裡時間指的是心力分配,而不是實質的時間。如果你說你要調高精進力,你從而走超過一個小時或許兩個小時,精力的確會增加,但是它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你會變的很累。這裡主要講的,事實上是心的機能本身。
你並不一定要變換姿勢來調整根能。如我所說,主導式覺知等也可以調高精進力。因此,改變坐姿或者時間分配,是種較粗糙的作法。
有些目標能夠引發而產生精進根或定根。讓我們來做個比較,譬如,觀腹部上、下及觀坐、觸。在這兩組,坐、觸有助於精進根的生起,而非定根。這是因為坐、觸並不是移動的活動,你真得生起精根,推動心去觀坐及各個觸點的覺受。
相反的,上、下有助於增強觀照的動能及持續,因此坐一會兒,心就會建立動能,更加綿密,你不需要費勁去跟它。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很睏時,觀坐及許多觸點會較恰當,會提生精根而非定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用上、下來作主要的禪修目標,它們比坐、觸較適於提生定根。用坐、觸有助於獲許多其他覺受,因此它算是較散漫的。當你觀上、下,就好像跟著一個會移動的點。你能夠專注這個移動點夠久,定力就能奠定。
另一方面,痛能生起更多精力。如果你能以純意識觀它,它是有助於生起定根,因為純意識從所有其他的感官目標引退,只運轉到心裡去。
如果禪修者無法用觀禪目標來平衡諸根,那也可以訴諸其他禪觀,譬如用止禪。如果你沉溺於昏沈、睡眠,你可以感受光、或者用背誦來激勵心。止禪有其他的業處,如十遍(觀想)或者甚至是安般觀呼吸。後述這些是較能引導、使心平靜下來。

■ 五根的平衡是動態的

平衡五根不是靜態的。事實上,它是十足動態性的。就好像我們踩腳踏車上坡。你需要平衡,你必需投入更多努力。你要握著把手不放,那你才不會摔下來。運用這個原則,在我們禪修時平衡五根。為什麼?因為當我們進步,心力必須均衡地增加。禪修進步,老實說,是所有心理根能的增強。因此,你禪修要進步,你將必需要好好努力。爬的愈高,要更努力。並不是嚇人的,屆時那也要有個相當程度的正念。此外,精力經常可以自動出現。不過,當你進步時你仍需增強精進力,因為不同類型的禪修目標生起,會變更微細,更難觀照。就苦而言,它們也可能更恐怖。
所以,你將必需要不斷維持精進力的提升,否則你無法處理那些目標。有時它們是那麼的微細、愉悅,很容易起執著。因此,你真得要運用很多精力來面對它們,直到你達到一個境界,那時精力充沛,你就可以超越過所有的念頭及目標。可是,如果只是精進力或者是心力增加,定力仍不夠保持平靜,心會變得很不平衡,會過動或者精力太高。因此,你還是要把定力一起調高。在進階禪修,心要在更平靜、寧靜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謂「進階毗婆舍那禪心意識」。

■ 當我們禪修進步

毗婆舍那心意識是如實知見種種現象法;接受它、放下它。也意味著要能觀它、理解它,超越我們對它的執著,要超脫於它們。當我們禪修進步時,目標會變得更細、更深奧。因此,你必須要能夠逮到它們並觀照它們。如果心並不在當下,那你就無法獲得智慧,證達最後的解脫。當我們可以做到時,心會有相當的動能。我們因此能引導它走更遠,遠到一個地方,在那裡心非常安穩、平和。在那同時,它就毫無困難,能觀照所有的目標,它們是如何生起消失。帶著深厚定力,及對無常本質的深度理解,心變得很平和。如果我們對觀禪所培育出的東西有任何看法的話,那應該就是這個。
觀禪意識心的狀態,就是五根高度開展並平衡處。當這種狀況出現,精進根是如此地強,當你禪坐,你能這樣坐上幾個小時也沒問題。精進力及正念充分的開展。心自己能觀所有分毫微細物。定力呈現,正念得以維繫在一個專注的狀態。同時,定力會讓心深入禪修目標,一段長時間。觀照好像它自己在運作,並且持續加深、加厚,全然自動,直到它達到那一處,在那裡它貫穿所有的身心過程,見到智慧。
可是有時,在那種狀況出現前,心就脫離,也就是說要不是偏定,就是精進力過盛。這是因為不同的因緣條件,也因為正念不夠強、不夠穩。這種狀況,我們就必需採取適當措施,來平衡五根。
這個解釋,能給你對平衡五根有一個簡單明瞭的理解。平衡五根可以看待為心念處,你可以藉以觀察所有的微細的起心動念。

原作者:  Venerable Sujiva,金如是 譯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http://www.buddhason.org/books/Mahasi_Vipassana/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